诽谤如何构成刑事责任
诽谤构成刑事责任,主要基于其行为的紧急性和对被害人名誉权的侵害程度,具体如下:
1.当行为人通过言语、文字、图像等方法,公然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损害别人人格和名誉,且情节紧急时,即可构成诽谤罪。此时,行为人将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
2.若行为人被认定为构成诽谤罪,将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的刑罚。
3.这里的“情节紧急”,一般指的是诽谤行为导致了被害人社会评价的减少、精神痛苦等紧急后果,或者诽谤内容广泛传播,影响恶劣等。
值得注意的是,诽谤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本钱罪。
2、诽谤罪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找法网提醒,诽谤罪的法律依据主要源自《中国刑法》的有关规定。
1.《中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明确规定:暴力或者其他办法公然侮辱别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别人,情节紧急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该条约还规定,对于此类犯罪,一般采取“告诉才处置”的原则,即除非紧急风险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不然需要被害人自行向法院提起诉讼。
3.在信息互联网年代,若被害人因提供证据确有困难而没办法自行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可以需要公安机关提供帮助,以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遭人诽谤能否起诉诽谤罪
遭人诽谤时,受害人能否起诉诽谤罪,取决于诽谤行为的紧急程度。
1.若诽谤情节轻微,未对受害人导致紧急后果,一般根据民事侵权处置,受害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渠道维护我们的名誉权。
2.但若诽谤行为情节紧急,如导致了受害人社会评价的显著减少、精神痛苦等紧急后果,或者诽谤内容广泛传播,影响恶劣,则受害人有权根据诽谤罪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受害人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诽谤行为的存在及其导致的紧急后果。依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若法院认定诽谤行为构成犯罪,将依法对行为人进行刑事处罚。